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 京召開,會議提出了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方針。隨著全黨工作重點的轉變,一個偉大的時代開啟了。
中國東南沿海的福建。地處馬江之畔,一家古老的造船廠似乎并未意識一個偉大變革時代的到來。但濃重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文革”邪風已開始淡化。這一年的
按指令性計劃進行生產,我們的干部職工非常習慣,因為一百多年前晚清船政時期就是這么干的。從官辦企業到國營企業,只要能進入馬尾造船廠,這個飯碗還是不錯的。上級的指令性生產計劃不是硬指標硬任務,工期推遲,質量差一點都說得過去,成本多少反正都是公家的,無所謂。不知不覺中,工廠養成三大痼疾:承造的船舶產品周期長、成本高、質量差。1981年,當外部市場悄然發生變化時,馬尾造船廠年終盤點,經營虧損62.97萬元。次年,虧損額攀上198.85萬元。據說,那時國營企業虧損額達一百萬元,都要上報國務院。
這時,改革開放的春潮已經在祖國大地激蕩,很多企業煥發了生機。然而馬尾造船廠卻受到沉重的打擊,因為我們沒有了上級下達的生產任務,要吃飯,就要到市場找米下鍋,“米”在哪里?能找到嗎?全廠一片茫然。
時代潮流,浩浩蕩蕩,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馬尾造船廠的出路在哪里?
一個值得福建人民永遠懷念的人物出現了,他就是真心實干的省委書記項南同志。項南審時度勢,提出福建的發展要結合地域實際大念“山海經”,因此,福建的船舶工業要振興起來。省委省政府果斷決策,組建“福建省船舶工業公司”統籌全省船舶工業生產。
針對馬尾造船廠的現狀,船舶公司提出三大改革措施,制定一大發展方針。三大改革措施是:一、重視知識、重視人才。首先從上海等發達地區引進一批企業管理和技術人才,包括83年6月出任廠長的林鎮光,再而從企業基層選拔一批學有專長的知識分子充實到各級管理部門,如鄭吉石、林奮、張玉邨、詹毅等,改變了以老工人為主體的管理干部隊伍結構,企業生產管理面貌煥然一新。此際,董敬知、陳金土、黃以豪、蔣享鋒、周曉春、林國珍等一批從上海交大等各名校畢業的大學生也跨進了廠大門,在車間基層模爬滾打。二是打破大鍋飯,實行浮動工資獎勵辦法,超產獎金出現了。首先在船體車間試行,干多干少不一樣,職工生產積極性調動起來。修船生產還試行集責、權、利為一體的半封閉式承包經營。三是與上海江南造船廠等國內先進造船廠家開展“技術合作”,直接吸收外部先進的造船技術和生產管理經驗。一大發展方針是實現產品升級換代,開工建造5000噸級近洋貨輪。1983年,工廠提出了“矢志改革開放,振興百年船廠”的響亮口號。這一年,在上海江南造船廠人員的援助下,我廠順利建造成功福建省有史以來最大噸位的5000噸入級近洋貨輪“蓋山”號,年工業總產值1431.39萬元,減虧150萬元。
嘗到改革開放甜頭的馬尾造船廠,在此后的二三年中,大步邁開發展步伐。1984年3月,林鎮光廠長參與了著名的福建省55位廠長經理呼吁“松綁”公開信簽名,在中國國企改革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筆。這一舉動折射到廠內來,工廠成立了經營部,自主對外承攬造修船業務和非船鋼結構工程,馬尾造船廠終于向市場化經營跨出了第一步。1984年全年造船6艘,合計4280載重噸,盈利30.25萬元,摔掉了虧損帽子。
要改革就必須對外開放。在省船舶工業公司安排下,1985年春,日本造船專家稻井秀穗和島中幸弘來到福建,向馬尾造船廠傳授日本先進的造船管理經驗,并進行生產工藝技術現場指導。同時,廠里派出了工段長以上管理和技術干部40余人赴日本大阪造船所研修。緊接著,荷蘭駐華大使斯密森
偉人鄧小平早在他剛復出的
1982年1月,新中國新一艘出口船駛向國際市場,上海、大連走在了前例。他們都是部屬大造船企業,不但造出口船,也幾乎壟斷了國內市場。作為省屬地方企業的馬尾造船廠,明顯感到“國家隊”的擠壓,承攬國內船舶訂單十分艱難。其時,國際船市看漲,工廠決策層決心放手一搏,依托地處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地理優勢,調整產品結構,沖向國際市場。
1987年,我廠承攬了香港客戶4艘1800噸級集裝箱起重駁船,經過精心建造,一舉獲得成功。香港媒體報道:古老的馬尾造船廠也造出口船了。首戰告捷,客戶慕名而來,至1990年底,工廠共開發船舶產品15項,其中有各種型號起重駁船、甲板駁船,
客觀地說,我們當時造出口船,是“逼”出來的,并不十分了解國際市場風云變幻。1989年1月,我廠與香港超富發展有限公司簽訂了16艘600KV圍網漁船的建造協議,產品銷往南美洲的秘魯。當年12月,建成的第一批共8艘漁船由二萬噸級半潛駁“紅河口”號運往秘魯。我們為產品成功出口到南美洲而歡呼,同時趕工建造后續的8艘同型船。然而,一年半后,這批裝飾一新的漁船排列碼頭,“紅河口”半潛駁卻再沒出現。由港商代簽的出口秘魯漁船合同被取消,這批毀約的漁船,直至十年后才折價改裝賣給西班牙等國船東,虧損經營。馬尾造船廠沖擊國際市場付出了一筆沉重的學費。
1990年前后,工廠造淺水拖船,造甲板駁船,甚至為長樂梅花漁民造小型漁船,這些被業內人士稱為低級產品的船舶,為馬尾造船廠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前行的步伐停滯。
20世紀70年代崛起的新型海洋運輸集裝箱船,經過十余年的營運實踐,得到了航運商的認可和青睞。1991年初,德國阿明·克倫伯格航運公司來到中國,尋求合作伙伴。他們要建造一批7300噸多用途集裝箱船。德國船東對船舶產品質量要求很高,履行合同嚴格,使國內不少船廠談“德”色變,退避三舍。經過再三權衡,工廠領導班子果斷決策,攬下這筆業務。因為不謀求突破,就是等待死亡。
一批工程技術人員飛往漢堡,參與德國設計公司的技術設計和生產設計,如饑似渴地吸取高技術等級船舶的建造要領。
1994年至1996年間,馬尾造船廠牛氣沖天,順暢地建造出了7300噸級、7800噸級,8200噸級(660箱)三種型號出口德國的集裝箱船,其中批量建造的四艘8200噸級集裝箱船,懸掛德國國旗投入營運,為我國地方造船廠之第一家。這期間,我們還成功地為海軍基地建造了4艘“
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感到驚訝,組織一批造船行家來馬尾考察。他們看到廠區簡陋,設備一般,管理粗線條的馬尾造船廠,造出了一艘又一艘的出口船,心中很不服氣。但他們也知道,馬尾造船廠敢為天下先,聚集了一批優秀的工程技術人才和生產骨干,得天時、地利、人和之機緣,發展成果令人矚目。這一年的12月,工廠舉行了隆重的紀念建廠130周年慶祝活動,省委書記陳明義、代省長賀國強等省市領導和一大批海內外嘉賓蒞廠志喜。
1997年初,83年進廠的大學畢業生董敬知被任命為副廠長,意味著工廠領導層知識結構的進一步提升。這年1月,工廠開工建造四艘10500噸集裝箱貨輪,首制船11月實現了下水。這批新船的船東,為國際著名的德國哥倫比亞船務有限公司,他們所擁有的船舶必須是世界一流的,也就是說對產品建造質量和營運性能有很高的要求。馬尾造船廠干部職工經受著嚴峻的考驗。經過奮力拼搏,1998年的9月,命名為“泰格·珍珠”號的首制船完工交船,也標志著福建省造船工業攀上了萬噸級輪船的新臺階。
20世紀末,東南亞金融風波驟起,航運業蕭條,波及造船業,接船難,造船難,交船更難,馬尾造船廠又迎來一次嚴重的考驗。
1999年初春的一天,三樓會議室里煙霧繚繞,廠領導班子正在舉行會議。省船舶工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兼馬尾造船廠黨委書記趙云方不停地抽煙,新接任的廠長王定市緊鎖眉頭。會議議題:經營接單。此際,工廠建造的第三號10500噸集裝箱船已在碼頭舾裝,第四號也是最后一艘同型船即將下水,后續船訂單無著落。不是無船可造,而是造價太低,要不要承接新船,大家反復討論,決心難下。接下低價位的船,明擺著要虧本,不接則無船可造,工廠或許關門。斟酌良久,勉為其難,先接單吧。
航運業依然不景氣,船東不急著要船。
生產依然艱難。2000年4月,隨著第四艘10500噸集裝箱船交船之后,兩年多時間內,馬尾造船廠再沒有響起交船的鑼鼓聲。
屋漏偏遭傾盆雨,一場天災降臨了。
馬尾造船人的心撕裂般地疼痛,但悲痛很快就化成了力量。許多一夜未眠的干部職工奔向江濱路,抓住中午潮水托頂時機,齊心協力將兩艘擱淺的17600噸輪拖拽出淺,那一刻,許多搶險人員淚流滿面。圍觀的群眾為馬尾造船人的協心拼搏而感動,大聲贊曰:馬尾廠,不會倒!
已調任省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任副總工程師的董敬知出任公司董事長,林國珍任總經理,趙金杰任常務副總經理。為了扭轉十分被動的生產局勢,公司經營班子帶領干部職工奔忙在船臺和碼頭,寒冷的冬夜,擠出有限的資金,每晚在生產現場為大家提供一碗面條……
省委省政府關注著新成立的馬尾造船公司,集團公司關注著馬尾造船公司。2002年3月,董事長董敬知兼任總經理。履職的第一天,董敬知召開干部大會,指出:公司當前面臨嚴重的局勢,號召全體員工要為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奮起拼搏。公司新的經營班子針對在建船舶全部陷入脫期罰款的嚴峻狀況,提出交船是硬道理、克服困難只能靠發展來解決的工作思路,動員和帶領全體員工打響交船攻堅仗。
一股暖流悄悄地在廣大員工心中流動。生產資金嚴重匱乏,領導干部帶頭,廣大員工跟進,大家籌款435萬元借用公司,支持生產。副總經理曉峰扎進現場,摸清生產癥結所在,當場發號施令,廠區里漸顯生氣。
經營接單是一門藝術。為緩解資金緊張狀況,公司經營班子審時度勢,果斷承接了新加坡和卡塔爾船東的三艘工程船,要用新的項目融資,爭取喘息再生之機。此時,果斷接單的領導們并沒有意識到,作為權宜之計而承接的多用途海洋工程船,幾年后成為了公司的又一個當家產品。
2003年,國際船市回暖,機遇來臨。公司經營班子以大手筆一舉接下了6艘新型700箱船,造價可觀。然而,機遇與挑戰并存,管理落后、觀念滯后、勞動效率低下三大難題依然困擾著企業的發展。董事長兼總經理董敬知苦苦地思索著,經與同仁反復探討,公司一項重大舉措出臺:實施轉換造船模式。并以此為切入點,重整機構,精兵簡政,按公司法建立有效管理制度,規范辦事程序,并實施全新的薪酬激勵機制。
2004年的春天來臨了。第一艘(4號)新型700箱集裝箱船開工,德國船東提出,若在合同期內每提前完一個月交船,獎勵10萬美元!生產會議上,董敬知說,現在船市好,地下都是錢,如果沒有得“腰椎間盤突出癥”,彎腰“搶”錢吧。5月下旬,4號700箱船上船臺合攏,
交船是硬道理的理念深中人心,甩掉包袱船,交好新型船,干部職工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一年的
企業走向興旺,一代新人在成長。畢業于武漢理工大學的張忠寬,2000年8月進廠時,工廠正處于低谷,好幾位同學搖搖頭走了,他卻一頭扎進車間基層練起基本功。張忠寬雖然個頭不大卻是有心人,凡做過的項目他都牢記在心反復琢磨。2005年,他擔任
2005年公司的生產熱火朝天,相繼開工建造的700箱船成為當家產品,工程進度不斷加快。然而,極具前瞻性的董事長兼總經理董敬知不滿足于現狀,他在思索,須不斷縮短船臺和碼頭建造周期,發揮潛能快造船、多造船、造好船,才能過上好日子。他的思維引起公司經營班子的共鳴,也得到資深顧問黃德芬先生的理解和支持。
2005年是個豐收年,完成工業總產值7.5億元,出口創匯1.26億美元,完成造船產品產量10艘/62400載重噸,主要經濟指標均創歷史新高。經過近三年的團結拼搏,馬尾造船終于走出低谷,進入良性發展的快車道。
2006年,三陽開泰,惠風和暢。
元月15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蒞臨馬尾造船公司,這是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第一次到省屬地方造船企業視察。馬尾造船工人興奮不已,激情歡呼,胡總書記滿面笑容,頻頻揮手,并做重要指示:“中國船舶工業不僅要做大,面且要做強。”胡總書記的視察與指示,給了馬尾造船人以極大的鼓舞,也是對馬尾造船事業取得長足進步的肯定。
這一年公司的生產計劃穩步推進。當家產品700箱船品牌響當當,工程順暢,進度又好又快,在德國漢堡博覽會上被各國船東列為“標桿”產品,為國家爭得了榮譽,系列船批量訂單也達30多艘。
正當大家歡欣鼓舞,越干越起勁之際,一位年輕的工程技術人員卻經常在電腦前沉思。他叫王效權,畢業于沈陽工業大學,是7300噸集/滾船的項目經理。為突破這艘甲板層裝載集裝箱、艙內裝載大型卡車的新產品建造技術難關,他一方面要精細編排生產進度,一方面要組織技術攻關。由于是首制船,并且是高技術含量的新船型,王效權絞盡腦汁。作為項目經理,善于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是他的長處。滾裝船軌道液壓難題突破了,艉門的密封難題突破了。
12月,公司舉辦紀念福建船政創辦140周年、馬尾造船公司成立五周年系列慶祝活動,社會各界目光再次聚焦馬尾造船。飽經滄桑的古老船廠,捧出了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豐碩成果,讓中外嘉賓贊嘆不已。這一年,公司完成工業總產值10.5億元,上繳各種稅費938.7萬元,年節約降耗530多萬元,造船完成產品產量9艘/7.33萬載重噸。尤為引以自豪得是, 9艘交工出廠的新船,大部分是本年度開工建造的完整性船舶,其中包括一號7300噸集/滾船,且試航時間僅用一天。700箱集裝船的船臺、碼頭平均生產周期各縮短50天以內,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在廠慶日,公司投資建設的馬尾造船歷史陳列館,隆重剪彩開館。這座以船政輪機廠、繪事院等國家重點保護文物為基礎的陳列館,不但見證了馬尾造船140年的不平凡歷程,更充滿著濃郁的船政文化氛圍,特別是法國友人
2007年初,公司董事長董敬知卸下兼任的總經理職務,集中精力思考馬尾造船做強做大的發展方略。他與總經理艾國棟及班子成員反復探討,逐步形成了走船舶總裝廠道路的總體思路。
走船舶總裝廠道路,概而言之,就是以馬尾造船本部為基地,拓展協作廠,分工合作,互利雙贏,共同打造閩江口流域造船產業集群。福州倉山誠輝船廠分段制作量不斷增長,長樂市二輕公司也擴大舾裝件生產總量,平潭利亞船廠制造的集裝箱船艙口蓋逐步走上正軌,還承擔了
在公司辦公樓三樓會議室里,掛著一張顯眼的字幅:無論何時何地,無論順境逆境,我們都要堅定不移地團結在一起,以我們的智慧和大氣,不懈地努力,為社會的進步,為企業的發展,為職工家庭和每個人的幸福,不斷做出自己的貢獻。這是馬尾造船公司的企業核心價值觀。2008年,我們在順境中又邁開了前進的步伐,700箱集裝箱系列船建造速度越來越快,其中34號船船臺周期37天。至
2008年度生產順暢,但也明顯感受到了全球金融風暴襲來的寒氣。為應對這場危機,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個春夏秋冬,我們風雨兼程,勇往直前。1978年,公司年工業總產值1294萬元,人均勞動生產率6221元,人均月工資48.69元;2008年,公司年工業總產值17.03億元,出口創匯1.97億美元,人均勞動生產率19.8萬元……
改革開放三十年,百年船廠換新顏,歲月如歌歌如潮,乘風破浪更向前。